《國際產業》蘋果AI落後惹議 庫克掌舵陷質疑

【時報-台北電】曾在科技界呼風喚雨的蘋果執行長庫克,由於在AI賽局大幅落後,引發外界質疑是否依然適合在AI浪潮繼續為蘋果掌舵。
今年7月兩名華爾街分析師發出的大膽提議,撼動了全球科技產業。他們直言不諱的表示,儘管庫克曾經帶領蘋果邁向市值3兆美元的巔峰,但在AI浪潮來襲之際,他是否還是那位最適合領航的人,值得重新思考。
來自紐約研究機構LightShed Partners的分析師皮克(Walter Piecyk)和葛龍(Joe Galone)聯手發布報告指出,蘋果在AI領域的進展相對遲緩,如此落後,可能已超過單純的產品延遲,並動搖市場對蘋果創新能力的信心。這兩名分析師直指「蘋果現在需要的是一位以產品為核心的CEO,而不是以供應鏈為主的管理者」。
蘋果今年來面臨挑戰不斷,包括川普政府威脅課徵關稅、歐盟針對App Store的新限制措施,以及美國法院允許一樁反壟斷訴訟進入審理階段。但最受矚目還是它在AI領域的發展遲滯不前。
今年3月,蘋果宣布延後發布備受期待的Siri更新版本。外界原本預期新版本能讓Siri像OpenAI的ChatGPT或Google Gemini一樣,回答更複雜且個人化的問題,甚至可代替使用者執行任務。然而迄今蘋果卻無聲無息,僅說需要更多時間。在同時,媒體披露蘋果麾下的AI研發團隊的主要大將都已相繼離去,轉戰到Meta另起爐灶。
科技策略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執行長Ben Bajarin認為,蘋果最大的問題核心不只是Siri,還包含它到目前在AI領域拿不出令人驚豔的成果。
相較於Google、Meta與微軟,蘋果在AI賽道不見突出的產品或進展,已讓它原本在科技業居於領頭羊的角色,如今卻淪落為追趕者。
64歲的庫克自2011年接替已故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以來,成功延續蘋果的輝煌。他的最大成就在於建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推出Apple Watch、AirPods等新產品,並努力推動數位服務業務,使蘋果市值從3,420億美元飆升至目前的約3兆美元。
儘管如此,一些投資人與觀察家認為蘋果的DNA是硬體,庫克的強項在於發揮營運與供應鏈的最大優勢,講求開放、敏捷等的AI創新技術,反而成為蘋果的最大弱點。金融機構Baird的資深策略師Ted Mortonson表示,「他(庫克)是一位供應鏈出身的經理人,但蘋果現在需要一位技術型的願景領導人」。
投資公司Globalt的資深經理人馬丁(Thomas Martin)指出:「庫克已帶領蘋果達到現在的成就,但AI時代是不同的遊戲規則。蘋果傳統以硬體見長,而AI則更偏向軟體。」
但市場研究公司CFRA分析師李諾(Angelo Zino)認為,蘋果或可透過收購填補AI的落差。他說:「我不認為解僱庫克是解決之道,更合理的方式是擴大AI投資或吸納人才」。(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文/蕭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