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國際經濟》川普關稅逼迫 無助建立多元供應鏈

時報新聞   2025/07/26 15:10

【時報-台北電】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宣布與英國達成貿易協定,同時在本周末將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蘇格蘭會面,外界預計,美歐雙方將在近日宣布新的貿易協議。

 讓人比較關注的是,川普在本周稍早宣布與日本、印尼和菲律賓達成雙邊貿易協議,這三個國家都是美國在亞洲重要盟友。而美方對亞洲盟友徵收關稅,不一定有助於建立一個彈性的供應鏈,以對抗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對印尼和菲律賓課徵19%全面性關稅,對日本課徵15%關稅。作為回報,兩國至少在原則上同意讓美國企業更容易在本國市場銷售產品。

 初步來看,這些協議讓人滿意,對日本和印尼的關稅,低於之前川普威脅的稅率,對菲律賓也僅小漲2個百分點。但是仔細一看,這些關稅仍高得驚人,以日本非農產品來看,川普上任前出口商僅面對1.6%關稅。

 可以理解的是,依賴進口零件的美國企業將較失望,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使用進口零件在美國製造的汽車,它們的稅率將高於完全在日本製造的汽車。

 史丹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他們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分析數十萬個財報會議的電話,並記錄美企對川普關稅的反應,經濟學家發現,有5倍的企業認為,關稅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從某些方面來看,川普的貿易方針是正確的:美國的戰略重要產品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已經顯示,關鍵物資依賴競爭對手,是很危險的。美國國防工業也需要中國的稀土和電池零件,來製造先進武器,而川普希望盡快擺脫這些依賴。

 但是關稅也會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如果美國準備增加關稅,應該要有充分的理由,例如獎勵關鍵產業的國內製造商,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別處,進而讓美國更偉大。

 但是這些協議卻是懲罰了那些可能協助美國建立多元供應鏈的盟友。

 試圖將所有產品生產移回美國,是不切實際,而且成本高昂的,汽車、手機、電冰箱等,如果所有零件都要在美國生產,這些產品的價格將變得昂貴。明智的作法應該是與盟友加強合作,確保供應鏈安全。

 其次川普對日本、印尼和菲律賓的關稅沒有針對性,沒有針對與國家相關的特定產業,例如半導體或重要礦物,而是全面性關稅,這只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

 最後川普堅持一對一的逐一談判,而不是多邊協商合作。多邊協商將使美國得以協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貿易規則、貿易標準,進而增強韌性,比一次性協商更有效地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川普堅持一對一談判,他認為較不複雜。這些都是爭議之處。(編輯:張朝欽)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