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陸儲能廠產能爆滿 仍有隱憂

【時報-台北電】受惠全球能源轉型趨勢,海內外儲能市場需求超乎預期,大陸儲能電池廠迎來一波強勁的訂單潮。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一線大廠產能利用率逼近9成,部分廠商訂單已排到2026年,產線全面滿載。但市場一片榮景之際,大陸政府公布的政策目標相對保守,引發市場對這波熱潮能否持續的擔憂。
陸媒觀研天下報導,在大陸政策驅動下,電網側的儲能項目發展迅猛,帶動其儲能電池出貨量呈現爆炸性增長。初步統計,2025年上半年,大陸儲能電池出貨量年增109%至252GWh,在全球市場的占比高達97.7%。
界面新聞報導,這波需求熱潮直接反映在各大廠商的營運上。光是9月份,包括億緯鋰能、欣旺達、贛鋒鋰業等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儲能電池訂單飽和,產線處於滿載狀態。瑞浦蘭鈞透露,訂單已排到2025年底,並開始承接2026年第一季的訂單。
龍頭廠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的產能利用率接近90%,部分企業甚至需要委外代工以消化訂單。遠景公司也表示,其儲能電池芯產能全線滿載,2025上半年已累計交付逾50GWh儲能電芯產品,其中出口比例超過一半。
高工儲能統計,2025年前八個月,大陸儲能企業新接獲的海外訂單超過250個,總規模達188GWh,年增183%。其中,中東市場以38.75GWh的訂單規模居冠。
儘管市場需求看似一片大好,但大陸發改委、能源局9月公布的「行動方案」卻為未來增添不確定性。該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7年大陸儲能新增裝機容量目標超過1億千瓦,預計到2027年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以上。對此,真鋰研究創辦人墨柯分析,此目標的年均新增裝機量約3,533萬千瓦,低於2024年4,237萬千瓦的裝機量,政府在此時提出一個相對保守的目標,顯示其對市場前景的謹慎態度。
墨柯指出,在此政策轉向下,儲能市場的發展邏輯已徹底改變。過去可歸因於政策支持下的增長路徑已被打破,如今完全轉向市場化競爭,「這種發展模式的切換必然伴隨陣痛,市場難以達到無縫銜接地切換」。(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蘇崇愷/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