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汎銓柳淳浩:目標用先進材料分析扮科技發展推手(4-1)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我們要用先進的材料分析推動科技進步,成為這些科技發展的一個推手」汎銓科技(6830)策略長暨MSS USA CORP CEO柳淳浩表示。
年輕的外表下,柳淳浩有著超年齡的沈穩,或許是從小下圍棋,練就凡事必須按部就班方能突圍取勝性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深知如果沒有紮實的產業歷練就回到公司,很容易被扣上靠爸族的帽子,因此即使擁有史丹福大學物理系碩士的傲人學歷,柳淳浩畢業後選擇加入美國灣區新創公司,就近觀察學習新創公司小團隊如何將自己的技術推廣、scale up之後公司組織可能會發生哪些問題與挑戰?美國當地求學生活與工作經驗,讓柳淳浩成為汎銓進軍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先鋒,不到一年的時間,汎銓美國MSS USA CORP矽谷實驗室正式運作,為汎銓全球化佈局邁出關鍵的一大步,自許成為汎銓這座企業花園澆花者的柳淳浩,如何將美國灣區新創公司bottom up(下而上)文化帶入汎銓,帶領MSS USA CORP矽谷實驗室在美國半導體自主化商機中脫穎而出,進而將汎銓打造成全球高階材料分析世界級企業?以下是柳淳浩專訪問:美國前總統拜登的晶片法案補助到川普的高關稅政策,對美國半導體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答:從1947年說起,那一年Bell Labs的科學家發明了電晶體,正式開啟現代半導體時代,之後以矽為基礎的技術在加州灣區落地生根,讓矽谷成為半導體產業的起點。
不過,矽谷長久以來的重心比較放在設計端,特別是軟體、硬體架構,大家最熟悉的是Google、Meta、Nvidia等,在製造外包和成本競爭浪潮下,美國把高附加價值的設計與研發留在本土,矽谷成為全球創新的核心地帶,卻慢慢失去晶圓製造的領先地位,晶圓代工這一塊在亞洲蓬勃發展,變成結合技術與產業實力的關鍵領域。
這幾年因為地緣政治關係,美國希望有一個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除透過晶片法案及高關稅期望國際半導體產業鏈能夠移動到美國,政府亦不斷推出政策,如:拜登政府底下的nonprofit(非營利組織)—NATCAST,NATCAST在美國有四個研發中心,其中在Sunnyvale的研發中心有點像育成中心的概念,就是政府提供一個區域,讓很多的小型的半導體相關晶片設計新創公司進駐,如果要投片,他們會建議可以去哪邊投片?媒合所需的顧問等,讓這些新創公司更有舞台;他們四個研發中心的其中一個也有做半導體相關設備開發等。
在政策推動下,美國人發現半導體是美國想要前進的一個趨勢,慢慢看到他們開始對半導體產業產生興趣,關注有哪些半導體的公司?可以加入哪些相關新創公司讓他們能切入半導體產業,甚至有更多的企業開始認為,去美國也是一個機會,這些都是政策帶來的改變。問:美國政府想藉由政策迫使台積電、Samsung等去美國,建立屬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但美國半導體產業斷鏈已久,這些政策能否在短期內達成目標仍待觀察,相較於同業將重兵放在日本,貴公司2024年就決定前進美國,而不是等待供應鏈更完整,考量點是什麼?答:目前美國真正缺的是從Fab到封測這一塊,所以想要這些公司可以去美國,但這一塊最重要的是良率跟成本,包括人力等成本在美國會高很多,還有半導體業的專業人才,跟台灣相比,在美國的人才密度低很多,台灣半導體業是經過幾十年才慢慢形成這個Ecosystem(生態系統),大家合作很緊密,要整個搬去美國非常困難。
不過,以整個產業鏈來說,很多領先的半導體Fab設備商是美國公司,如:Applied Materials(應用材料),這些企業長期在矽谷有研發中心,他們跟台積電(2330)、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一起開發設備,可能在投片、測試這些上下游都是在台灣,但設備商研發一直是在美國,上游晶片設計公司很多也是在美國。
就汎銓所屬產業來看,材料分析等屬於半導體分析服務產業,市場分成「研發」及「品管」兩大部分;過去20年,「研發」及「品管」的需求不斷向上提升,尤其是美國,研發需求每年都在成長,加上政策推動希望半導體業的Fab可以到美國,預期研發能量會更加爆發增長,我們業務主要是跟著客戶的研發,服務對象橫跨上中下游客戶,這一塊有很大部分是在美國的設備商及晶片設計公司需求;至於品管部分是當有問題的時候,可能一次有很大的量,如果沒有問題就是穩穩的;因此即便美國最終沒有完全自給自足的供應鏈,市場需求依舊穩定成長,分析服務的價值與需求長期存在。
我們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環境及競爭同業有蠻深刻的瞭解,我們有信心可以組建一個當地好團隊,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知道怎麼樣可以在競爭中勝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