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巨頭如臨大敵愁通膨,關稅大刀揮來,扛不住壓力了!

美國內需市場龐大,包括台灣、日本、南韓、越南與中國等出口國家莫不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過去30年,中國是世界工廠,美國零售業背後供應鏈大多來自中國。即使這幾年美國政策改變要求供應鏈退出中國,改到越南、印度設廠,現在卻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使得美國零售商面臨進口成本上漲壓力。就連一向是獲利績優生的Walmart最近也扛不住壓力,獲利成長前景面臨考驗,造成股價下跌。
不僅沃爾瑪(Walmart),目標百貨公司(Target)今年以來股價表現已下跌3成,這次財報公布後股價又進一步下跌。這兩家傳統大型零售商在關稅壓力下,未來的獲利成長將面臨考驗。零售商中,除了還沒有公布業績的好市多外,僅中型零售商的TJX推出「off-price」的折扣策略,成功吸引消費者買氣,除了穩住毛利率外,還能擴大市占率,給Walmart和Target帶來一些營運壓力。亞馬遜的電子商務業務,上季營收約1479億美元、年增率21.5%,執行長Andy Jassy指出,關稅影響亞馬遜的營運有限,畢竟驅動亞馬遜股價因素中,AI與Project Kuiper衛星網路可能的影響力更大。
一向以「便宜再便宜」為口號的Walmart,在疫情過後營運表現亮眼,在今年2月以前股價維持長期的創新高,3、4月雖然一度震盪回檔,之後都還能重回高檔區。不過,最近Walmart股價在技術型態上表現比前一波回檔時更弱。歸究原因,很可能是市場投資人擔心關稅到底衝擊Walmart的獲利有多少,在不確定性因素還沒釐清前,Walmart的股價暫時難有好表現。
2022年後疫情時期,當時Walmart也面臨缺工和工資調漲壓力,Walmart當時加速投入自動化與數位化,透過AI系統排班,提升營運效率。同時轉為注重電商服務與店內提貨等服務,讓消費者感受到附加價值增加,提高客戶回流率。Walmart當時推出的廣告服務,並從2022年起成為該公司主要的獲利來源。廣告的毛利率高,能夠幫Walmart增加財源,有助於抵消勞工成本上揚的壓力。當年Walmart努力提高客戶的附加價值的動作,得到不少家庭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客戶的青睞,成為這幾年Walmart業績成長的動能,墊高在零售業龍頭地位。
這次Walmart和其他零售商面對關稅的挑戰,又與後疫情當年碰到的問題不一樣,如果處理不當,市占率就有可能被其他競爭者搶走。包括Walmart在內的大型零售商,早已把供應鏈放在海外。這次川普關稅政策,打擊的正是與美國有龐大貿易逆差的國家。越南、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印度以及墨西哥與加拿大等國。經過近5個月的貿易談判,日本與川普政府談到15%關稅,南韓也是15%關稅、台灣與越南是20%、印度50%、中國55%,墨西哥30%、加拿大35%。雖然現在談出來的關稅比4月2日當時的對等關稅要低許多,對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而言,這些增加的關稅成本,未來都會逐漸加在商品價格上,並由消費者埋單。去年美國貿易逆差超過1.2兆美元,是川普政府要想透過提高進口關稅弭平貿易逆差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得出來,美國消費者是多麼仰賴進口商品。
持平而言,美國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實施對等關稅,目前的進口關稅是10%(從4月中旬到8月底),所以對等關稅效應目前都還沒有在美國經濟發酵。不過,先前公布的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達到3.1%,經濟分析師認為,這應該是上游廠商開始對中下游廠商因關稅成本上漲而提高售價。這個效應,最快會反應在8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及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PCE)等的數據上。
根據高盛證券的估算,消費者在關稅實施後的前3個月承擔約36%的成本,4個月後這個成本會上升到67%。所以8月下旬到9月上旬的學生開學的買氣,將開始面臨關稅上調壓力。好在的是,這波關稅成本約10%,僅鋼鐵、銅等商品增加50%,汽車與汽車零組件增加25%。實際上,與生活相關的必要與非必要商品目前關稅增加的成本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再過幾個月後的年底採購旺季所增加的關稅成本就要直接面對上述關稅調漲後的價格。這將考驗消費者口袋深度以及零售商的營運成本,並可能改變未來消費者的消費態度。
對零售商而言,由於過去幾個月增加的關稅成本不至於太高,大部分的零售商擔心流失市占率,並未全面轉嫁關稅成本給消費者,而是選擇吸收部分關稅成本或僅小幅調漲價格,還得要針對同質性產品觀察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以Walmart和Target為例,過去幾年的競爭過程中,Target的價格策略顯然沒有Walmart強,以至於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差異甚大,這當然與營業額有關。2024年,Walmart的營業額5687億美元,其中約84%在美國國內,Target的營業額僅1607億美元。高營業額與美國境內零售據點多,讓Walmart有很強勢的配送成本優勢,還有在與海外供應商的議價上就能比其他市場競爭者有強勢的談判條件,這可能就會影響到商品進口關稅的成本,尤其是這次川普政府所增加的關稅政策。
過去的經驗顯示,面對增加的關稅成本,供應商、進口商與零售商三方通常會各分攤3分之1的增加成本。鑒於Walmart從供應鏈進口的商品金額龐大,且有自身系統的供應商,就算要分攤3分之1的成本,還是有能力比其他零售商有競爭力。甚至於Walmart有可因此把部分從海外進口的商品想辦法改找美國境內的廠商,或者是要求海外供應商到美國設廠,以盡可能地壓縮成本。在這方面,Walmart最大的挑戰應該就是好市多。Walmart旗下也有1個Sam''s Club會員制的零售服務,這與好市多有競爭關稅。好市多在美國與海外都有供應鏈,但以大宗批發的模式銷售,雖然有向會員收年費,仍能讓會員感受的CP值更佳的優勢,這也讓好市多的獲利表現和股價比Walmart來得高,Walmart比好市多的優勢是在美國的營運據點比較多。
Kroger是美國第4大零售商,但該連鎖系統普遍以生鮮蔬果的食物類商品為主,這些供應鏈大多在美國境內,受到關稅的影響性比較小,但該零售體系的規模比Walmart小,在這部分雖然很難戰勝Walmart,卻可能有機會輾壓規模更小零售體系的Target,會讓Target感受到更大的競爭壓力。以折扣零售服飾和禮品為主的TJX,面對營運逆風,推出獨特的off-price折扣模式,不但穩住毛利率還能擴大市占率。該零售商第2季交出EPS1.1元,且連鎖店銷售年增率約4%。財報公布後,股價表現不錯。Ross這次公布的的財報中,雖然營收略低於預期,但EPS小幅優於預期,財報公布後股價維持震盪表現。
家得寶(Home Depot)與勞氏公司(Lowe''s)在這次公布的財報表現均優於預期。不過,Home Depot和Lowe''s的零售商品與Walmart、Target不太相同,主要是居家修繕和辦公室用品等的商品。雖然這次公布財報後股價表現不錯,但未來逐漸要面對關稅成長增加下的問題,未來仍得觀察關稅對他們業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