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歐日協商,川普大獲全勝,開放市場、增加在美投資換取低關稅

趕在8月1日川普設定對等關稅談判期限,美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歐盟產品出口到美國的關稅為15%,與日本與美國達成的關稅協議類似。歐盟承諾在未來3年間,進口75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並大量採購軍事裝備。為了爭取歐盟產品輸美的最低關稅,歐盟將取消對所有美國工業品的進口關稅以及取消對電子傳出與網路服務的任何使用費用。日本則同意在免稅配額內增加美國稻米進口,進口汽車關稅降到15%、取消對美國汽車與卡車長期市場限制,讓美國車能自由進入日本市場,以及擴大對美國投資。
至截稿為止,在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台灣、南韓與印度還沒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商。川普日前表示,還沒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國家的稅率會落在15~20%間。比較美國與歐盟、日本所達成的貿易協議,就是對美國開放商品,以及增加對美國的投資、能源與軍事裝備採購。以美國與歐盟為例,歐盟承諾在川普總統任期內,在美國境內投資600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含歐洲企業現有每年100億美元投資額度。在美國與日本關稅協議中,日本將透過由美國主導的投資工具,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並用於擴充美國核心產業(半導體、製藥、能源基礎建設),且美方可以保留9成的投資利潤。
歐盟先前與美國談判的立場相對強硬,也一度要祭出對美國930億美元的貿易報復準備清單。但這次突然在談判上對美國讓步,除了談判截止日逼近外,也有可能與地緣政治有關。或許在這次談判中,美國結合歐盟的國家安全、美國在歐洲駐軍軍費分攤等問題拿出來當籌碼與歐盟談判,才可能迫使歐盟讓步。最近北約組織高官紛紛發出警訊,歐洲有可能在18個月內與俄羅斯開戰,歐盟仍需要美軍的保護,才有辦法抵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歐盟本身的軍工產業也相當發達,在這次美歐貿易協議中,歐盟也承諾向美國大量採購軍事裝備,除了藉此強化歐盟的軍備實力外,歐盟也頗有向美國繳納保護費的意思,以換取歐洲安全防衛。一旦歐洲與俄羅斯真的開戰,也一定需要美國的軍事助力才行。
歐盟為了爭取拿到對美國的15%低關稅,歐盟承諾對美國輸入的工業製成品(包含汽車、航空零組件、半導體製造設備、通用化學品、醫療設備等),全數取消關稅讓美國廠商在歐洲市場享有零關稅優惠。歐盟正研擬允許在美國生產並出口到歐盟的歐企汽車,能適用低於現行25%的優惠關稅,來緩和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成本壓力。不過,鋼、鋁、銅仍保持現行50%高關稅,未納入本次下調關稅項目,雙方同意後續就供應鏈安全再行協商,美國與日本的貿易談判也採相同的關稅稅率。另外,歐盟在這次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也沒有把對美國科技巨擘的數位稅拿出來談,所以至今歐盟本身並未通過任何歐盟層級的數位服務稅。
由此看來,這次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協商中,幾乎都讓利給美國。這也讓歐盟成員國出現不同的聲音,德國、義大利政府認為此舉可避免貿易戰,但法國批評這份協議過於向美方傾斜。歐盟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商未來都還要送到成員國的國會通過後才能生效,歐盟成員國內是否都能接受這樣的貿易協商仍待考驗。儘管如此,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儘管關稅仍高,但明確的框架能讓企業與投資人減少不確定性,短期內可望提振歐元匯價價格。
俄烏戰爭開戰以前,歐洲國家大量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和天然氣,並直接從俄羅斯拉油管和天然氣管線直通歐洲各國,俄羅斯當時對歐洲能源輸出占比高達45%,俄烏開戰後,歐洲各國減少從俄羅斯能源進口。這份美歐貿易協議中,歐盟承諾將在未來3年內,每年向美國採購約250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以強化跨大西洋能源合作,並降低對其他地緣政治風險國家(指俄羅斯)的依賴。在美國與日本所達成的貿易協商中,也同意擴大從美國進口能源產品,並與美方共同探討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的採購協議。
日本政府在國內參議院選舉結束後,同意開放美國稻米進口。日本政府的盤算是在維持既有農產品關稅與稻米配額下,同意在現行免稅配額內增加美國稻米進口75%。
日本這次對美國進口汽車與卡車打開日本國內市場。首次承認並接受國汽車安全與排放標準,不再對美國汽車與卡車進口設限,讓美國車能自由進出日本市場。日本政府還承諾購買100架波音飛機,以及每年追加數十億美元採購美國國防武器裝備,以深化同盟安全合作。而日本換到的是,日本出口的汽車、電子與機械等產品,一律適用15%的基本關稅,這比先前25%關稅低很多。然而,在對等關稅前,美國對日本商品進口的平均稅率在4.3%。
美國與日本的貿易協商中,日本除了換到15%的輸美產品關稅外,還換到深化與美國同盟的國家安全,由此顯示美國在與日本貿易談判中,美國也是拿地緣政治和對日本的國家安全當作談判的籌碼,當然川普也幫美國國防工業爭取到來自日本的訂單。波音、美國國防工業和能源產業是川普政府一系列對外貿易談判中的最大受惠者,川普幫這些美國企業爭取到不少訂單,以平衡對美國的貿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