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關稅法律戰,華爾街何時能解放,川普把關稅與美國主權、尊嚴掛鉤

總經評論   2025/06/09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的解放日當天宣布對等關稅,並對多個國家徵收高額的對等關稅,包括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台灣也被加收36%關稅。當時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聲稱貿易逆差與芬太尼毒品危機對美國構成國家緊急狀態,有權實施關稅政策,引發美國進口商與多個州政府間的法律攻防戰。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CIT)在5月28日裁定川普的對等關稅未獲得國會授權,無權依據IEEPA實施如此廣泛的對等關稅,並永久禁止執行該項政策。面對這項裁決,川普政府立即向聯邦巡迴法庭提出上訴,成功申請暫時性停止執行禁令。聯邦巡迴法庭最快在6月5日舉行聽證會,允許關稅措施在上訴期間繼續實施。川普在5月30日突然指控中國違反協議,又讓美中貿易關係蒙上陰影。美股就在這輪法院攻防戰中,呈現上下震盪起伏,尤其對科技和半導體股的衝擊最大。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在5月28日的裁決論述中指出,首先,芬太尼走私問題與進口葡萄酒、汽車零件、汽車等商品無明顯的關聯性;第2,IEEPA不應該成為貿易政策的萬能法律依據;第3,政府行政部門未就稅率、地區影響和替代方案進行法定的經濟影響分析。基於上述理由,法院下令禁止執行相關關稅,並要求美國海關即日起停止徵收此類非法稅款。這對川普的貿易政策而言是一記重擊。

面臨法律挑戰,川普政府仍堅持其貿易關稅政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法院的裁決不會削弱政府在貿易談判中的籌碼,並指出政府有其他法律途徑維持關稅措施。他提到,政府可依據《1974年貿易法》實施短期關稅,或重新定義「國家緊急狀態」以繞過法律限制。此外,川普政府計畫在7月9日前完成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協議,否則將恢復更高的關稅。這一策略旨在迫使他國在談判中做出讓步,以達成更有利於美國的貿易協定。換句話說,川普仍堅持要實施對等關稅,即使面臨法律的挑戰也在所不惜。川普這樣對對等關稅的堅持,讓華爾街市場感到失望。

就在對等關稅在國際貿易法院敗訴,川普政府迅速向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成功爭取暫緩執行判決,讓關稅戰能夠在上訴期間繼續實施。川普的律師團隊在訴狀中主張,國家安全涉及行政裁量,應該交由總統判斷,而非法律審查。若法院限制總統權限,則將會削弱美國對外施壓能力。川普更在他的社群媒體Truth Social提出警告;若總統無法課關稅,其他國家就能挾持我們國家,美國將喪失主權與尊嚴。但川普的這番言論卻引發憲法學者的反彈,美國前法務顧問塔爾曼(Bruce Talman)指出,總統非君主,不得自行立法徵稅。法院若支持川普,恐為行政權擴張創下危險的先例。川普的想法就是以霸制霸的談判方式,試圖讓談判對手面臨強大壓力下屈服,以達到最後的目的。

為了因應潛在的敗訴風險,川普政府還同步啟動「B計畫」,並引用《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中的貿易緊急條款,這條法律允許總統在國安或國際關係嚴重威脅情況下暫時禁止某些進口,期限180天,可延長。川普團隊可藉此名義重新包裝部分關稅。再者,川普要求對手國在7月9日前完成新的雙邊公平貿易協定,否則將重啟全數關稅。美國商務部聲稱,已有墨西哥和越南表示願意開放協商。這種談判模式被稱為川普式貿易談判,這在川普第1任期時的美中貿易戰中也曾使用過。第3,設定關稅基金以安撫農業與工業。川普政府同時計畫設立美國再工業化補助基金,將部分關稅收入轉為補貼,協助受影響的農民、汽車業與進口商應對成本上升壓力,避免政府反彈。

5月中旬,美國財政部公布4月份聯邦政府稅收顯示,4月財政盈餘比去年同期大增490億美元,年增率達230%,達到2584億美元。這似乎反映報稅季最後1個月的稅收強勁成長,以及進口關稅收入暴增。值得留意的是,4月美國海關稅收較去年同期激增130%,達到160億美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的確有助減緩美國財政赤字巨大和財政失衡的問題。川普4月實施全球對等關稅,普徵關稅稅率以10%為基本關稅,並一度把中國的對等關稅提高到145%,但目前則暫時降為30%。川普還同時對汽車及鋼鋁材徵收25%進口關稅。這樣的稅收績效,一度讓川普感到興奮,還對外宣揚一番。

美國財政支出方面,高利率仍給美國財政帶來沉重負擔,美國截至4月的公債規模已達36.2兆美元,僅次於社會保險支出。從本財政年度以來,美國的淨利息支出達到5790億美元。以此換算,全年度聯邦政府財政利息支出將超過1兆美元,已超過國防支出。這樣的情況,讓川普一直要求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趕緊降息,緩和利息支出的壓力。但一向依照經濟數據做為調整利率政策的聯準會,目前正在擔心川普的對等關稅可能提高進口物價,會讓通膨風險降不下去。川普為此一度給鮑威爾施壓要把他辭掉,之後才在財政部長貝森特緩頰下才讓川普打消原意。

川普加徵關稅,最後的付稅者當然是廣大的消費者,進口商與零售商不會完全吸收多出來的關稅成本。進口商與零售商擔心的是,調漲後的商品是否能讓消費者接受。美國零售商Walmart曾經在4月底告知中國供應商恢復商品出貨,並且承諾由美方來承擔所有關稅成本。然而,這項承諾才過1個月,Walmart這項承諾就跳票,現在要求供應商分擔高達50~66%的關稅成本。

前一陣子,Walmart承受不住關稅壓力計畫調漲部分商品價格,引發川普不滿,要求業者把關稅吃下去,這恐怕也是Walmart要求供應商要分擔關稅成本的理由。不僅Walmart,包括Target、耐吉、愛迪達等品牌,也都與工廠在中國、東南亞的供應商協商,要求供應商承擔美國進口關稅成本至少5成,以免零售價格在美國太高,造成賣不出去,這樣不但造成品牌廠受害,供應商也同時受害。以最近1年的股價走勢來看,川普對等關稅打下來,除了Walmart股價還算撐得住外,Target、耐吉、愛迪達幾乎都被打趴,顯然對等關稅對這些業者來說真的很傷。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