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I機器人吸金效應,太狂了,研華、宜鼎、益登,加上興櫃達明、新代,股價看漲

產業評析   2025/09/08

當人工智慧(AI)的演進進入「落地應用」的新階段,不論是工業機器手臂、協作型機器人,還是逐漸走進生活場景如醫療、服務、零售現場的人形機器人,應用都從展場搬進現場、從實驗室走向量產,使得機器人龐大的商機正成為市場焦點,也因此,機器人供應鏈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興題材之一。

近期市場熱議的話題不外乎是輝達(Nvidia)正式推出新一代「AI機器人大腦」開發套件的A「Jetson AGX Thor」,結合其在GPU、加速運算與AI訓練上的長期優勢,為機器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化能力。Jetson AGX Thor採用Blackwell GPU,相較前一代產品的AI運算能力提升7.5倍、能源效率提升3.5倍,將加速通用機器人時代到來。在輝達首波公布的20家合作夥伴名單中,台廠有包括研華(2395)、宜鼎(5289)與益登(3048)入列。顯示台灣廠商不僅在半導體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在智慧製造與機器人產業的國際舞台上,同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產業界如火如荼投入機器人領域,著眼的就是其強勁的成長趨勢,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概念炒作」走向「落地進展」,不再只是展場的炫技噱頭,而是進入工業、物流、零售、醫療等真實場景。且從市場產值來看,摩根士丹利預估,至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5兆美元,存量突破十億台,規模相當於當前前20大汽車製造商銷售額的兩倍。若以年安裝量來看,36年約有220萬台投入商用,40年滲透率突破1億2700萬台,到44年達4億台,並在50年逼近十億台的部署。

這主要是隨著成本逐步下降與應用滲透率拉升,讓產業規模將以倍數擴張。其中,成本下降是推動機器人普及的關鍵。24年一台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約為20萬美元,28年預計降至15萬美元,到50年則有望下探至5萬美元;若搭配中國或其他低價供應鏈,甚至可能壓到1.5萬美元。當價格進入可負擔區間,應用將從製造、物流、零售與醫療,逐步延伸至家庭與個人生活。這正如同智慧手機的普及過程,當價格與功能達到臨界點後,產業將迎來指數型成長。

全球主要科技公司正全力加碼。美國方面,特斯拉早在兩年前就推出Optimus人形機器人,近期持續推進第3代,聚焦手部靈活度與能源效率。雖然因馬達過熱問題一度延宕,但執行長馬斯克仍設定了明確出貨目標,市場視其為最具指標性的玩家。輝達則透過GR00T N1模型成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供應商。中國則以性價比突圍策略搶占先機,像是宇樹科技最新推出的R1機型,定價僅6000美元,卻能完成跑步、拳擊、倒立翻身等高難度動作,雖然尚未全面導入AI自主學習,但透過大量銷售、數據回傳與應用測試,宇樹迅速拉近與國際巨頭的差距,甚至迫使整體產業價格曲線往下修正,推動人形機器人邁向平民化階段。

台灣在關鍵零組件與模組上展現競爭力,法人分析,一台人形機器人中,超過8成的BOM成本集中在關節致動器與靈巧手模組,包括馬達、減速器、感測器等高精度部件,而這正是台灣供應鏈的優勢所在。此外,以入選輝達Jetson AGX Thor首波合作夥伴來看,研華作為工業電腦領導廠,在今年台北機器人與自動化展中發表Jetson Thor MIC-743(支援大語言AI模型的平台)及742 Edge AI(機器人邊緣運算平台),不僅將伺服器等級的多模態AI如影像與語言模型帶到邊緣端,讓人形機器人與智慧影像分析能即時決策,也大幅降低對雲端的依賴,加速產業導入。

另外,宜鼎為輝達長期策略夥伴,目前已將輝達Jetson產品導入智慧物流、零售產業,雙方也進一步將合作延伸至最強AI機器人大腦,鞏固在AI邊緣與嵌入式應用的地位。益登為輝達授權的代理商,是台系通路中唯一一家上榜的業者,凸顯益登在輝達通路版圖中的重要性,同時益登也搭建輝達產品平台,提供相關服務。

除上述外,近來最受市場討論的非達明(4585)莫屬。達明是全球前3大協作機器人廠商,且是全球第一家同時結合「協作機器人+視覺+AI」的機器學習公司,在全球少數同業中具備自有視覺系統的優勢;此外,與市面上多數協作手臂須額外搭載攝影機不同,達明機器人自帶camera,讓產品在精準度與應用彈性上展現明顯差異,透過與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結合,達明產品可有效降低客戶的總成本,目前已於美國、歐洲及日本等主要市場建立銷售實績。

達明機器人產品線涵蓋從常規負載(TM5、TM7)到中高負載(TM12、TM14)及高負載(TM20、TM25、TM30)的多款協作機器人,適用於電子、食品加工、面板、金屬鑄造成半導體等多元行業,滿足不同產業的作業需求。近期股價在興櫃市場一度飆上800元,成為興櫃熱門標的。從營運表現來看,前7月累計營收為10.06億元,年增16.6%,上半年EPS為0.4元;若以本益比(PE)來看,確實已經相當昂貴,但協作機器人的應用確實在缺工與智慧製造趨勢下逐漸升溫,加上背後富爸爸廣達(2382)光環,資金願意給予前景與題材性溢價空間。

若以此標準來看,同在興櫃市場的新代(7750)則是另一個焦點。其以電腦數位控制(CNC)控制器起家,並逐步拓展至伺服驅動、雷射加工與智慧工廠整合方案,目前在全球工具機控制器市占率約7%,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日本與歐洲品牌,如發那科(Fanuc)、西門子(Siemens)、三菱(Mitsubishi)及中國品牌華中數控等,新代排名第5。

新代24年營收占比,控制器比重為52.81%、伺服產品42.7%、智慧製造2.35%,其他2.14%;其中,控制器與伺服產品營收都呈現大幅成長。帶動公司去年營收達108.8億元,不僅提前一年達成百億元目標,獲利更倍增達EPS22.31元。這反映出公司長期策略聚焦於精密製造控制核心產品,並持續拓展自動化與智慧工廠整合服務,以因應製造業的升級需求。產能規劃方面,馬來西亞第2座工廠預計27年啟用,蘇州2廠預計今年底完工、26年投產,台灣南科廠也預計28年啟用,公司期望多元化市場分布,並透過馬來西亞供應美國市場。

今年前7月,新代營收達81.85億元,年增25.7%,上半年EPS達17.2元佳績,在市場資金追逐達明、推升本益比之際,新代亦有機會獲得推升。值得一提的是,看好智慧製造商機,新代於18年成立子公司聯達智能(Leantec),其主要從事工業機械手臂、雲端產品、自動化系統整合及機電模組的研發與製造,並跟新代工具機控制器連動,打造數位中台,協助終端客戶建立智慧工廠管理系統。24年聯達智能營業額約占新代10%,業績推算約十億元,將可望持續保持30%的年成長。

若以本益比角度來看,這兩家公司或有望像過去世芯KY(3661)與創意(3443)般,受到題材與成長預期互相驅動,進而在本益比推升下,股價比價而上。達明獲得協作機器人題材的熱度支撐,市場想像空間大,雖實際營收與獲利尚在追趕階段,但股價反映的是資金信心與題材力;新代則以技術與獲利能力證明其競爭實力,透過持續擴張的營收規模與穩健的獲利數據,逐步建立市場對其長線價值的信任。隨著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爆發期,資金有機會在題材股與基本面股之間流轉,帶動「達明+新代」這組合的估值與股價同步向上,複製當年ASIC板塊「世芯+創意」的雙核心效應。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