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投行估Fed年內降息3次

【時報-台北電】聯準會降息已是毫無懸念,目前外界更關注的是到年底可能降息的幅度與次數。摩根士丹利與德意志銀行均認為,由於近來數據顯示通膨放緩與就業市場疲弱,將促使聯準會加快寬鬆速度,在9、10與12月等三次會議調降利率、每次降幅一碼。
鑒於就業市場急速放緩,同時間通膨依然可控,摩根士丹利認為該情況將令聯準會更快轉向中性政策立場。該投行指出,聯準會可能從9月開始寬鬆,到年底共有三次降息,每次調降一碼。至於明年1月、4月與7月將再度降息。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蓋本(Michael Gapen) 在給客戶的報告中提到:「溫和通膨與疲軟就業市場,讓聯準會有空間朝向中性利率邁進。」
德意志銀行雖然也預料今年有三次降息,但針對明年利率前景看法則與大摩出現分歧。德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盧澤蒂 (Matthew Luzzetti)指出,考量到對通膨和勞動市場的預估,利率低於中性水平並不合理,因此仍維持明年不會進一步降息的預測。儘管如此,該投行也不排除存在持續寬鬆的可能性。
然而在聯準會重啟寬鬆後,停泊在貨幣市場基金的7.6兆美元,是否將會流向股債市等高風險資產,也引發諸多爭議。
華爾街有個「現金牆」理論,認為一旦聯準會降息,將促使大量現金轉向股市,帶動新一波股票大漲。然而歷史證明,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貨幣市場基金研究公司Crane Data創辦人兼發行人克瑞恩(Peter Crane)提到,利率雖然重要,但遠不如多數人認為如此關鍵。他強調除非利率降到零,且經濟進入災難狀態,貨幣市場基金資產才會減少。
他說在貨幣市場基金52年歷史中,只有在網路泡沫破滅與金融危機時出現下降,那是在極端經濟壓力下導致利率幾乎降至零的時期。
克瑞恩還補充,現在的貨幣市場基金年化報酬率約為4.3%,而且約六成資金來自機構與企業帳戶。他說這類資金由於出自於流動性與安全性的考量,基本上也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動。(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